新闻
首页  > 新闻  >  AI与机器人融合?且听业界三位大咖带你演绎颠覆性大戏

AI与机器人融合?且听业界三位大咖带你演绎颠覆性大戏

2018-05-25

       今年,“人工智能”频繁成为人们搜索的关键词,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人工智能也得到非一般的发展。5月10日-11日,第五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以“知行合一,AI与机器人更融合”为主题,在浙江余姚盛大举行,行业内外各大知名专家出席会议并就AI与机器人融合作深度探讨。

      10日下午,在峰会主会场四明湖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主旨报告活动中,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张建伟,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浙江大学机器人中心副主任朱世强,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孙富春分别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研究讲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认知,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大会中三位专家的精彩报告!

        汉堡科学院院士张建伟,以“提升机器人系统性能的人工智能”为主题,提出前瞻“人类2.0时代”的科技治理,他强调人工智能与CPS和人类2.0深度结合,把多模态认知,透明的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作为我们未来的在CPS和人类交互里头重要应用内容。让中国与世界同行,避免闭门造车,共同打造理想环境。

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张建伟

      人工智能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都引起了非常广泛的重视。张建伟说:“现在的人工智能主要基于单模态实现,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将基于多模态交互。”是的,未来,人工智能将与机器人、智能制造走向更深度的融合,人工智能应用将从目前主要以代码的形式在虚拟世界里或固定数据上运行,扩展到躯体并延伸到物理世界,成为“真实物理世界的人工智能”。

       我们相信,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高度结合,有望发展出能够改变生命本身的技术,使人类与机器人进一步融合,进而加强人类的技能、提升人类生活质量,提高学习者效率和增强学习动机,实现人、机跨载体的协作学习,从而进入“人类2.0”时代。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朱世强,以“生物启发的人工智能与未来机器人”为主题,从三个方面探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他强调生物启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确确实实是受我们的生物、大脑工作机理一些启发逐步发展过来的,从研究神经细胞最早的鼻祖、西班牙科学家CAJA发现了神经细胞的结构,形成了人工智能的一些基本的结构。后来,研究猫对不同视觉刺激情况,渐渐发展成为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这一切的发展都离不开对生物的启发。

      朱世强说:“如果算法是人工智能‘灵魂’,那么芯片就是人工智能的‘载体’”。生物启发式AI芯片研究以大脑皮层神经网络结构作为基础体系结构,采用微纳器件模拟生物神经元和突触结构,制造出具有脑神经形态的AI芯片。与传统芯片相比,结构层次模仿脑,器件层次逼近脑,智能层次超越脑。由此可见,未来机器人的发展依然离不开生物的启发。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朱世强

       虽然人工智能得到飞跃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通用性较弱,对此,朱世强强调要 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人工智能的特点:人工智能依赖大数据、依赖于数学模型等。其次,机器人正面临困境:解决不了非结构化环境下自主作业问题。这些原因夹杂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只有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将发展程度最大化。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孙富春,以“人工智能时代的机器人发展思考”为主题,谈到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农业、电气、互联网时代。随着数控技术和计算机发展,我们现在已经发展到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是群体智能的物质基础。自从1920年捷克作家提出来机器人,便一直发展至今,现在有了互联网,机器人在人工智能的融合之下,散发出了它耀眼的光芒。

       在谈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关系上,孙富春说:“从机器,人工智能提供思想,最后形成发展的智能体”。在人工智能时代里,机器人需要的一个关键技术——感知技术,即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通感是人工智能全面理解世界的方式。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孙富春

       “人工智能能够完成很多之前根本无法碰触的工作,若想胜任这些工作,人工智能必然需要一个载体,机器人便是它的‘完美搭档’”,孙富春说。未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更完美的融合,将大大改变我们的生活,也只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入,才能打出最有韵律的节拍!

       三位专家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更融合都作了十分全面的解读,不仅让业界人士受益匪浅,行业外人士也得到较大启迪。我们坚信AI与机器人更融合,将是爱与科技的完美碰撞,让我们一起屏息期待!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留言 输入中...